本年度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頒給了歌頌人間溫情的日本作品《禮儀師之奏鳴曲》,而不去表揚反美、反資本主義的德國賣座電影《赤色風暴》(The Baader Meinhof Complex)完全可以理解。然而但凡有血性的有識之士,卻不能錯過這部片長150分鐘的歷史實況電影,因為不看該片,放棄去瞭解現代世界歷史上重要一章(德國赤軍、城市遊擊隊、第一代恐怖組織成功事蹟),便實在可惜。畢竟該段歐洲當代史,就算是像本人當時(1966-1976年)生活在新聞自由的香港,也無從瞭解。
在香港那個火紅年代,大部份有識之士關注被封殺的大陸文革新聞便已經有心無力,遑論當時遙遠的日本、歐洲、南美洲的赤軍活動新聞,加上受制於美國通訊社的歪曲和忽視,香港大眾便更加難以得悉真相。1982年譚家明導演、張國榮主演的《烈火青春》裡面也有日本赤軍來到香港活動的畫面,但那段「無厘頭」的戲只是電影公司為了商業噱頭而另找導演拍攝,與譚家明無關。香港電影公司如此橫蠻處理日本赤軍在香港行動的畫面,反映出當時有關赤軍的資訊是如何貧乏,電影公司大可以明目張膽歪曲事實也無懼任何人挑戰。
難得08年終有部德國電影重現該段國際驚世歷史,讓全世界觀眾可以知道多些西德「赤軍派」恐怖分子當年做出些甚麼轟天動地的作為。這部電影能讓大家理解40年前(1968年前後)德國熱血青年反美、反資的成功事跡,不單只值得今天成年人觀看,年青一代觀眾更應該去看。該片未能得奧斯卡獎項而少了很多宣傳機會,實在可惜。惟望有識之士自動自覺、態度積極,採取主動好了。
西德赤軍派(本片英文片名所指的The Baader Meinhof Complex)不是甚麼大集團,乃一撮熱血知識份子而已。他們曾逃到中東接受武裝訓練,(其實只是柴娃娃運動一下),然後潛回西德,便進行城市游擊戰。然而他們在上世界七十年代所進行破壞行動,由於有理論文章配合,所以可產生很大的政治影響力。他們綁架、謀殺法官、檢察官、資本家,甚至打劫銀行,都是很有針對性去打擊當權派,因此在反美反資反建制等方面表現得有聲有色,可以影響全世界,在當年甚至還贏得不少同情者和支持者。
導演Uli Edel(奧利艾杜)導演過《竊聽者》,今回他拍攝大學生集會反美反越戰示威、警方血腥鎮壓,還有暗殺和打劫銀行、放炸彈、劫獄,和法庭公開審訊等等大場面,都有很高拍攝難度,他卻能以簡短畫面便成功製造出急促、狂暴的震撼效果來,功力不簡單。演員造型神似、臉部肌肉常在緊張狀態,而音樂和剪接緊湊,令到這部電影壓迫力很強,令觀眾有點透不過氣。片中不時有男女裸體和造愛畫面出現,由於有緩和觀眾情緒的作用,便好像變得有需要和合理。
該批西德赤軍後來被捕、受審,編導在這方面著墨相當多,有描述他們在牢中可以與外界聯絡,寫文,甚至開會,還可以向外邊的同路人發表指導意見,但仍然讓他們投訴待遇不合理。編導在片中傳出訊息,統治階層與弱勢社群階級矛盾是永恆存在的問題,而激進城市游擊隊(恐怖行動)出現也幾乎可以肯定,為了要避免社會動亂情況將來出現,基本矛盾要正視和要解決。拘捕了西德赤軍主要領導並不能平息事件,因為赤軍新一代行動會更暴力,血債一定會血償,而恐怖襲擊事件會未完未了。
西德赤軍多位主將最後在獄中相繼「自殺」而死,令該個「恐怖行動時代」只是暫時告一段落。今天輪到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激進派來繼承他們的行動。瞭解並討論電影《赤色風暴》的內容,其實很有必要。這部電影能生動重現當年的歷史事件固然不簡單,更大意義是要大家反思該段歷史,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衝突的問題今天仍未解決,當年的赤色風暴,還會可能間中出現。
(完)
#####
作者發表於各大報刊雜誌的文字,現經由作者整理重刊,公開閱讀。
[ #2009電影 ]